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
Автор: 闫美微
Журнал: Восточный вектор: история, общество, государство @eurasia-world
Рубрика: История
Статья в выпуске: 2, 2023 года.
Бесплатный доступ
摘要。文章分析了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的主要活 动。在文章中 作者研究了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的 重要形式和特点。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黑龙江省, 阿穆尔州, 俄中区域人文交流
Короткий адрес: https://sciup.org/148327283
IDR: 148327283 | DOI: 10.18101/2949-1657-2023-2-100-103
Текст научной статьи 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
摘要。 文章分析了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的主要活 动。在文章中,作者研究了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的 Ж^Жо
«ДД
Й^Ш* =+Ш£Ж^ЖИШШ'1^ФШ^Ж!«Е«АХЙЖ // ЖЖ^й: Д
史、社会、国家, 2023 ; 2 : 100 – 103 (俄文版)
20 世 纪 80 年代 苏 中关系逐 渐升温。 俄 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拥有共同 边界 ,阿穆 尔州首府布拉格 维申斯克与黑龙江省黑河 隔江相 对 ,直 线距离 800 米 。 有利的地理位置帮助两国发展双边合作,其中包括人文领域合作。 当两国 边境 重新开放,教育、科学、文化、旅游、体育等 领域正式在区域一级开始联系 。
苏中友好协会和中苏友好协会的地区分会在恢复两国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在 1984 年 10 月 1 日,中 苏友好协会黑河分会邀请苏中友好协会阿穆尔 州分 会参加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的 庆祝 活 动 。 这是双方之间中断 20 年后的首 次活 动 。同年 1 月 5 日至 11 日, 3 人代表 团赴布拉戈维申斯克进行回访,参加 了十月革命 67 周年的 庆祝活动 ,参 观了工厂、畜牧场、商店、科研院等,并与 苏中友好协会 阿穆 尔州分 会的 领导 探 讨了 文化、体育、科技、友好交流的前景。 苏中友好协会主席 В.Н. Дьяченко 通 过电话回忆说:苏中友好协会帮助组建经贸 联系 与黑 龙江省 。例如, 苏中友好协会签订 了 计算机供应合同 。两国的易 货贸 易 都是从 苏中友好协会 开始的。随着两国 边境开 放, 苏 中友好 协会的 媒介功能也随 ^^^Т ’ о
1987 年 9 月 28 日布拉戈 维申斯克国立师范 学院通 过电报祝贺黑河师范专科 学校 (当 时是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分校 )成立 38 周年。同年 12 月 22 日,由 60 人 组成的阿穆尔合唱团在黑河进行演出2 。
∗ 作者简介: 闫美微,女,中国人,历史系博士。
∗ 作者简介: 闫美微,女,中国人,历史系博士。
自 1988 年以来,随着港口和 过境点的开放,阿穆尔州与黑龙江省的区域人 文合作从多个领域积极开展 。 1988 年 9 月 22 日在黑河 举办 了布拉戈 维申斯克 艺术家展览会。 旅游 领域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合作, 同年 9 月布拉戈 维申斯克和 жгат^-ож шгав = ^^ 10 л 14 в^мят^
育 馆举 行了第一届国 际 女子 篮球比赛。 1990 年 6 月 9 日第五届田径运 动 比 赛 中 ,阿穆 尔州 青年 队参加了接力赛。 随后阿穆 尔州 与黑河 签署了体育交流协议, 根据该协议,同年 7 月 18 日在布拉戈 维申斯克举 行了国 际 男子 篮球友谊 比 赛 。 1990 年 9 月 5 日在黑河市体育 馆举 行了黑 龙江省 与阿穆 尔 州的第一届拳 击和柔 道比赛 ,黑 龙江省柔道队 4 胜 2 负,阿穆尔 州拳 击队 6 胜 2 负。
1989 年 2 月 12-13 日全俄大豆科学研究院代表 团 在黑河 农业科学研究 院 进行 了为期两天的友好访问。这是近 30 年来 苏 中 边境农业科技人才首次进行 科学代 表 团 交流。同年 6 月 1 日,俄中人文合作史上首次 进行 了儿童代表 团 交流,阿 穆 尔州 60 名少先 队员 赴黑河 庆祝国际儿童节 ,中国少先 队员 参 观了布拉戈维申 斯克。 开展 艺术团体合作 在 1989 年 9 月 2 日,由 60 人 组成的黑河民 族歌舞 团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举行了音乐会。 1990 年 1 月中旬在黑河市博物 馆举办了中苏 关系正常化以来的第一次苏联绘画展 ,展 览展出了 77 件俄 罗斯风格的艺术品。 1990 年 9 月 27-30 日阿穆 尔州米哈伊洛夫卡 区民族歌舞 团 20 人在 逊克县进行了 表演2。
值得注意的是, 上世 纪 90 年代初中国 边境地区被列入边境文化走廊 建 设 国 家 计划 。 这些地区是东北 老工 业基地、山区和边远 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 1993 年黑 龙江省走廊建设计划 和它的主要工作方向被确定。制定了省文化 领域 的改革 战略 ,研究俄 罗斯文化 并且提升全省人民文化水平, 树立东北文化边疆 地区形象 来利用 边境 城 镇的 潜力成 为了战略 之一 [1] 。 因此, 扩大人文交流的 任务成为 了黑 龙江发展 全国 战略的一部分。
阿穆 尔 州地方志博物 馆 与 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 以及其它省博物 馆建立 了永久联系。定期进行 代表 团交流 。 1996 年在黑河和哈 尔 滨 由州地方志博物 馆 的工作人 员组织 了名 为 » 世 纪的爱 » 展 览 会。展出了以 » 布拉戈 维申斯克的建筑 » Й » ИШ ^Ж-й #®#МКЖ№# » ^^й^№й 3 о
阿穆 尔州 音 乐团、州民间艺术之家和黑龙江省音乐 演出 组织开展了有计划的 团队交流工作。 在随后的几年里, 专业 和 业余 的 创作团体 以及表演者在黑 龙江 省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巡回演出 。例如:民歌 团 »Россы» 、 腾达声乐团 »Вдохновение» 、舞蹈 团 »Мы» 和曲 艺团 »Жираф» 等。其中曲 艺舞蹈团 »Имидж» 受到了中国 观众的热烈欢迎, 每年在 该省进行 巡演。 1997 年儿童音 乐团与 黑河
市儿童舞蹈学校建立了联系,该团体为布拉格维申斯克的学生举行了 5场音乐
1 会 。
阿穆 尔州 话剧和喜剧剧院 在哈 尔 滨 ( 1993 年)和 齐齐哈尔 ( 1996 年)的巡 演, 齐齐哈尔马戏团 在布拉格 维申斯克 ( 1996 年)的巡演,成 为了阿穆尔州和 黑龙江省居民文化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2 。
阿穆 尔州的作家也 积极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合作。 俄 罗斯作家联盟成员 历年访问该省 并 举行创作交流 会面。中国著名 诗人 李延 龄 在 1997 年成 为了 俄 罗 斯作家联盟成员 ,同 时 出版了 2 本俄文 诗集3 。
90 年代上半 时期可以说这是两国高等院校建立合作的 重要 阶段。正是在这一 时期 ,阿穆 尔州的高等院校 (布拉戈 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 、远东国立农业大学、阿穆尔国立医学院 [10] 利用地理位置 优势 先后与黑 龙江 省的 高等院校建立了 联系 ,首先同黑河学院(当 时是齐齐哈尔师范学院 分校) ,然后同牡丹江、 绥化、大庆和哈尔滨学院。 因此,俄中区域 间 高校人文 联系 的扩大(师生交流、招生) 成 为 了保持和 扩大师资力量 的一种手段,也是解决 生源危机的一种方式,因 为 大多数外国公民都是付学 费 学 习的4
90 年代下半 时期两国区域文 化 联系范围 不断 扩大, » 中国文化日在阿穆 尔州 » 的活 动 已成 为当地的传统活动 。中国表演者的音 乐会 在白山、希 马诺夫斯克、 洁雅、斯科沃罗季诺 和布拉格 维申斯克举行 ,以及康斯坦丁 诺夫卡区 、 谢雷舍 沃区 、米哈伊洛夫卡区和坦波夫卡区。 1999 年在第一届 » 阿穆 尔 - 友 谊之河 » 国 际 会演期 间 ,合唱 团 «Возрождение» 和音 乐团 的表演者在哈 尔 滨举行了一系列 的音 乐会 ,黑 龙江省教师合唱团在阿穆尔州进行了回访巡演5 。 1999 年 4 月中
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基地在黑河(王肃街200号)落成6。
总之 , 经济和社会政治因素 是阿穆 尔州和黑 龙江省区域人文合作 的基 础 。尽 管二十世 纪末 两国 积极的在各个领域开展人文合作 ,但两国人文 联系 没有被集 中管理。 90 年代俄 罗斯没有足够详细地 国家 战略计划和方案 在人文合作 领域 。 因此,区域人文合作由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在当 时 区域 经济合作是最重要的 , 人文 联系只是条约的一部分关于经济区域合作。它们没有任何人单独研究。 当 时的文件没有 » 人文合作 » 这样的标题 ,但只有一个共同的概念 » 对外经济活动 » 。 人文 领域被称为 » 非 营利领域 » 。
参考文献
1. Рябченко О.Н.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ригранич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коридора 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 КНР // Россия и АТР. 2007. No1. С. 169. Текст: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ый.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二十世纪末俄罗斯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区域人文交流
- Рябченко О.Н.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ригранич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коридора 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 КНР // Россия и АТР. 2007. No1. С. 169. Текст: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ы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