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on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text "Jing" from "Mo Jing"
Автор: Lin Haihe
Статья в выпуске: 4, 2016 года.
Бесплатный доступ
There is a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text of "Jing" from "Mo Jing". For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text we have analyzed and commented its several typical interpretations.
Mo jing, the text of "jing", interpretation, comments
Короткий адрес: https://sciup.org/148317411
IDR: 148317411 | DOI: 10.18101/2305-753X-2016-4-49-53
Текст научной статьи Comments on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text "Jing" from "Mo Jing"
以意度文 文同义殊 —— 《墨经》 “ 荆 ” 条释读评述 林海河 ∗
(内蒙古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中国)
^Ш^: SS; “»; ^Ш;^
*т<» «тлтшот^шш 差异较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释读结果,有的说是描述的浮力问题,有的说是描 述的光学问题,有的说是描述的货币问题,有的说是描述的地理问题等等。其主 要原因在于《墨经》最初的文本著录格式是旁行排列,后来在改为直行书写后, 致行列错乱,加之《墨经》内容简练,文字晦涩难懂,所以造成释读困难。为了 ДШШЙГГ ’ <ЙШД йй,^^Л#ЖЯ^Д#^«й »«r#W 述。
1:“荆”条文本勘校
因为《墨经》文本无古本可据,且数本互异,很多学者只能采用理校方法对 ДЖЙДВК, йЖВКД^гЯЖШШДЖ»ШЖ±йШД,Ж“Г» 校的结果各有殊异,现就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勘校文本列举如下。
№й <Ж^>Ж^ШШЖ, “^”^^^^Т:
“Я^^,Д^^Ш, ^^Д” <ет> ; “ д, ж^^ш,ш^^^ж^
Й=^ДДД1= ” се^Т) [1]
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则将 “ 沈 ” 校为 “ 沆 ” , “ 具 ” 校为 “ 贝 ” 。即, “ 荆之大, 其沆浅也,说在贝 ” (经下); “ 沈,荆之贝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 (经说下) [2]
梁启超在《墨经校释》中只是对 “ 沈 ” 、 “ 具 ” 、 “ 贝 ” 、 “ 易 ” 等字有疑问,校对 时用 “ ? ” 对这些字加以标记。即, “ 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 ” (经下); “ 沈,荆之贝(?)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 (经说下) [3]
高亨在《墨经校诠》中将两 “ 具 ” 字校为 “ 有 ” ,认为是形似而误。即, “ 荆之 大,其沈浅也,说在有 ” (经下); “ 沈,荆之有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 之一。 ” (经说下) [4]
顾惕生《墨子辩经讲疏》将 “ 沈 ” 校为 “ 沆 ” , “ 贝 ” 校为 “ 具 ” 。即, “ 荆之大, 其沆浅也,说在具 ” (经下); “ 沆,荆之具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 (经说下) [5]
谭戒甫在《墨辩发微》中认为 “ 浅 ” 乃 “ 贱 ” 之通假。即, “ 荆之大,其沈贱也, 说在具 ” (经下); “ 沈,荆之贝也,则沈贱。非荆贱也。若易五之一。 ” (经说 下) [6]
吴毓江在《墨经校注》中将 “ 经说下 ”“ 贝 ” 校为 “ 具 ” 。即, “ 荆之大,其沈浅 也,说在具 ” (经下); “ 沈,荆之具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
(经说下) [7]
张纯一在《墨经集解》中将 “ 沈 ” 校为 “ 沆 ” , “ 贝 ” 校为 “ 具 ” 。即 “ 荆之大,其 沆浅也,说在具 ” (经下); “ 沆,荆之具也,则沆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 (经说下) [8]
姜宝昌在《墨经训释》中将 “ 贝 ” 校为 “ 具 ” 。即 “ 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 ”
(经下); “ 沈,荆之具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 (经说下) [9]
徐希燕在《墨学研究》中将 “ 沈 ” 校为 “ 沉 ” , “ 贝 ” 校为 “ 具 ” 。即, “ 荆之大, 其沉浅也,说在具 ” (经下); “ 沉,荆之具也,则沉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 (经说下) [10]
周才珠、齐瑞瑞在《墨子全译》中将 “ 沈 ” 校为 “ 沆 ” , “ 具 ” 和 “ 贝 ” 校为 “ 有 ” 。 即, “ 荆之大,其沆浅也,说在有 ” (经下); “ 沆,荆之有也,则沆浅。非荆浅 也。若易五之一。 ” (经说下) [11]
雷一东在《墨经校解》中将 “ 具 ” 和 “ 贝 ” 校为 “ 畁( qí ) ” 。即, “ 荆之大,其 沈浅也,说在畁 ” (经下); “ 沈,荆之畁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 (经说下) [12]
洪震寰在《墨经力学综述》中将 “ 荆 ” 校为 “ 刑 ” 同 “ 形 ” , “ 贝 ” 校为 “ 具 ” , “ 非 ” 校为 “ 排 ” , “ 沈 ” 也定为牒字,并重新断句。即, “ 形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 ” (经下); “ 沈:荆之具也,其沈浅:排。形浅也,若易五之一。 ” (经说下) [13]
李志超在《墨经光学第九条 —— 折射的定量观察》一文中将 “ 荆 ” 校为 “ 形 ” , “ 大 ” 校为 “ 具 ” ,解为 “ 视 ” , “ 贝 ” 校为 “ 见 ” ,现之义。即, “ 形之具,其沈浅也,说 在具 ” (经下); “ 沈,荆之见也,其沈浅非形浅也,若易五之一。 ” (经说下)
2“ 荆 ” 条内容释读
由于文本勘校的不同,对 “ 荆 ” 条释读结果也不相同,差异较大。从所释读的 知识范畴来看,目前释读内容包括地理学、经济学、力学、光学等几种。现选择 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列述如下:
1.1 地理学观点
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孙诒让、高亨、顾惕生、吴毓江、张纯一、姜宝昌、 周才珠、齐瑞瑞等。
孙诒让《墨子间诂》,将 “ 荆 ” 理解为楚地, “ 沈 ” 理解为 “ 沆 ” ,大泽, “ 具 ” 当 “ 有 ” 解, “ 浅 ” 当褊浅解。即, “ 言荆地广大,而其国所有之沆泽,则不害其褊浅, 故云说在有。沆在荆,则沆即为荆之所有也。然沆包于荆域之中,则沆虽浅狭, 无害于荆之广大,故曰沆浅非荆浅。 ”[15] 这恰与《庄子 · 天下》篇 “ 郢有天下 ” 意异 而辞可相证。
高亨《墨经校诠》与损益让不同的是将 “ 沈 ” 解为沈县,楚国一大县,地域褊 小曰 “ 浅 ” 。荆条释读为 “ 楚国大,沈县小,沈县为楚国所有 …… 沈县褊小,非荆 之褊小 …… 以沈易楚,仅五分之一。 ”[16]
顾惕生、张纯一、吴毓江、姜宝昌、周才珠、齐瑞瑞等与孙诒让、高亨释读 内容一致,认为 “ 荆 ” 条描述的是荆楚之地与其所属沈地(或湖泽)的地域关系。
1.2 经济学观点
谭戒甫认为 “ 荆 ” 条描述了古代的(货币关系)。其在《墨辩发微》中将 “ 荆 ” 、 “ 沈 ” 、 “ 贝 ” 解为古代的货币, “ 荆 ” 的价值大, “ 沈 ” 的价值贱,因为 “ 沈 ” 是属于 “ 荆 ” 的 “ 贝 ” 。 “ 具 ” 理解为币值完备, “ 浅 ” 为贱义。 “ 沈 ” 与 “ 荆 ” 兑换关系为五分之
一。
1.3 力学观点
洪震寰、雷一东、徐希燕等认为 “ 荆 ” 条描述的是力学中的浮力现象。 “ 荆 ” 解 为荆木或者物体, “ 沈 ” 解为沉,沉入水之义, “ 具 ” 解释为具有,具备, “ 易 ” 解释 为变化。洪震寰、雷一东、徐希燕三人的解释不同点在于,洪震寰将 “ 荆 ” 当物体 讲, “ 具 ” 解释为泛指中空可有容积者, “ 非 ” 解释为 “ 排 ” , “ 若易五之一 ” 解释为犹 如一只手包有五个手指头。 [17] 雷一东将 “ 荆 ” 解释为荆木, “ 具 ” 、 “ 贝 ” 解释为 “ 畁 ” , “ 若易五之一 ”[18] 。徐希燕将 “ 荆 ” 当木材讲, “ 具 ” 为具有, “ 若易五之一 ” 为变化了 五分之一。 [19] 雷一东和徐希燕为了验证自己的解读,还用现代物理学的浮力定 律进行了详细的数学计算,验证 “ 若易五之一 ” 的可信性。
1.4 光学观点
持此观点者仅李志超一人,其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 2002 年第 1 期上 以 “ 墨经光学第九条 —— 折射的定量观察 ” 为题发表了自己对 “ 荆 ” 条的释读结果。 认为 “ 文中 ‘ 荆 ’ 就是 ‘ 形 ’ ,其上 ‘ 艹 ’ 像两个辐射源; ‘ 大 ’ 疑为 ‘ 具 ’ 的坏字,上半的 ‘ 目 ’ 坏失了, ‘ 具 ’ 解为 ‘ 见 ’ 或 ‘ 视 ’ ; ‘ 贝 ’ 也是 ‘ 见 ’ 义为现 …… 文义是目视水下物体, 沉入深度变浅了 …… 沉入水的物体,被看见的只是形像,不是沉入深度变浅,只 是形像变浅了,大约变化量为五分之一 ”[20] 。李志超通过对《墨经》文本的分析 和粗略的光学计算,得出此条描述的是对光折射的定量观察。
3对释读内容的评述
对 “ 荆 ” 条释读多义原因皆源于《墨经》简牍的错乱,文本勘校难度大造成的, 现今文本多是依靠推理,以意度文,文异义殊。所以要求得 “ 荆 ” 条本义,须有实
证文本支撑,否则各种释读也只能算是一种 “ 文字游戏 ” 。这一点,从上述条文的 ATOiWillWm
上述四种 “ 荆 ” 条释读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缺乏有力的依据,有些 释读无法从语义逻辑或者句法结构上自洽融通。像第一种观点,正如徐希燕评价 的那样: “ (一)依姜说,本条经文的意义似乎不大,内容十分浅显,未寓以深 刻的哲理。(二)沈县仅为楚之众县之一,楚国向来地域辽阔,又何止五县呢。
(三)讲面积之比为五分之一,又有何意义呢?(四)墨经原文简炼无比,寓意 深刻,一般不用地名词。(五)更有甚者, ‘ 沈 ’ 在《说文》中释义甚明,即 ‘ 没 也 ’ ,此乃 ‘ 沈 ’ 的本义,作地名讲,非其本义。背离文字本义,而用其末义来解释 жмшйт ^o-^mtmr&Ho
对于第二种观点,无充足证据证明荆、沈为古代货币,再者,讨论这种货币 关系的意义又何在呢?明显缺乏理辨内容,与上下文语境也相去甚远。另外,经 文从语义逻辑上讲不通, “ 说在具 ” 与 “ 荆之大,其沈浅也 ” 缺乏语义逻辑连贯性, 同样经说 “ 沈,荆之贝也 ” 语义也很难理解。《墨经》虽然文字简练,但文字间的 ^««^Ш, ^±ТО^##1Й,«ДШ^О.ЖЛ&*о
对于第三种观点,是目前较为被人认可的观点。很多具有物理学背景的学者 多认为 “ 荆 ” 条描述的是浮力现象。单从文本来看此条似乎描述的是跟物体沉在水 中有关的事情,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浮力。洪震寰的解释,大的物体沉在水中浅, 因为物体内部中空或有空隙。内部中空或有空隙的物体沉得浅是由于物体中空部 分或空隙可以排水,一个物体包含有许多空孔犹如一只手包有五个手指头。明显 对 “ 若易五之一 ” 的解释与前面的解释逻辑断裂,对 “ 沈,荆之贝也 ” 的解释也较费 解。雷一东的解释,荆木沉于水,因为受到水的托举,所以荆木沉在水中浅,沉 得浅不是因为荆木小,而是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前后看似语义连贯,但实际上 打破了原有的句法结构。没解释清 “ 荆之大,其沉浅也 ” 这样有违人们一般常识的 问题,人们一般认为小的物体沉得浅,大的物体沉得深,而此条却给出大的物体 ШМЙ8 “^Д ” #^Т&Ф#ЖЖдай®о#-£# “ Д ”^“ # ” , 即物体受到水的托举或者浮力。但是物体受到水的托举或者浮力解释不了 “ 荆之 大,其沉浅也 ” 的问题。雷一东对 “ 沈,荆之贝也 ” 解释为 “ 荆木沉在水中是荆木受 到水的托举 ” 语义不通,将此句语义逻辑由陈述关系变换为了因果关系。徐希燕 对经文的解释是: “ 木材虽大,但其在水中沉没的较浅,因为木材具有浮力 ” 对经 说的解释是: “ 木块在水中部分沉没,因为木块具有浮力,那么下沉的浅并不是 @№»/r &№*w№, ^Ж7КШжж^м^1Т ” [22] =^ 两段解释并没有表达出 “ 荆 ” 条原文文貌,颠倒了部分句法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比 如对 “ 荆之大,其沉浅也 ” 的解释语义不通,即与雷一东一样把句子的语义逻辑由 ^^^Ж^^Т ^#^Ж О
如果此条释读为浮力现象,那么文本解释有违句法结构和语义逻辑,显得牵 强。此条虽有 “ 荆 ” 、 “ 沉 ” 、 “ 浅 ” 等用来描述浮力的语词,但从文本与语义的一致 Й*^ЖЖЖЖ^О
对于李志超提出的第四种观点,为释读 “ 荆 ” 条原义提供了新的方向。从其分 析来看,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 “ 大 ” 校为 “ 具 ” 并解为 “ 视 ” , “ 贝 ” 校为 “ 见 ” ,
解释为 “ 现 ” 之义,似乎为了让文本与语义取得统一和一致,有因意度文之嫌,缺 乏充分理由和新的文本证据。
由于缺乏文本上的新证据和阐释新方法,现有的释读结果还不能令人完全信 服,但通过已有的释读,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墨经》的深奥和它深蕴的科技哲理 我们相信,随着对《墨经》研究的不断深入,对 “ 荆 ” 条的解释会更加科学合理并 越来越接近其原义。
参考文献
[1] 毕沅 . 墨子(灵岩山馆原本) [M]. 北京:图书集成局,光绪丁酉年 . Bì yuán. Mò zi (líng yánshān guǎn yuánběn)[M]. Běijīng: Túshū jíchéng jú, guāngxù dīngyǒu nián.
[2][15] 孙诒让 . 墨子间诂 . 诸子集成 [M]. 上海:上海书店, 1991. Sūnyíràng. Mò zi jiān gǔ. Zhū zǐ jíchéng [M]. Shànghǎi: Shànghǎi shūdiàn,1991.
[3] 梁启超 . 墨经校释 [M]. 昆明:中华书局, 1941. Liángqǐchāo. Mò jīng xiào shì [M]. Kūnmíng: Zhōnghuá shūjú,1941
[4][16] 高亨 . 墨经校诠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56. Gāo hēng. Mò jīng xiào quán [M]. Běijīng: Kēxué chūbǎn shè, 1956.
[5] 顾惕生 . 墨子辩经讲疏 [M]. 上海:上海书店, 1996. Gùtìshēng. Mò zi biàn jīng jiǎng shū [M]. Shànghǎi: Shànghǎi shūdiàn,1996.
[6] 谭戒甫 . 墨辩发微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Tán jiè fǔ. Mò biàn fā wēi [M]. Běijīng: Zhōnghuá shūjú,1987.
[7] 吴毓江 . 墨子校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3. Wúyùjiāng. Mò zi jiàozhù [M]. Běijīng: Zhōnghuá shūjú 1993.
[8] 张纯一 . 墨子集解 [M]. 成都:古籍书店 .1988. Zhāngchúnyī. Mò zǐ jí jiě [M]. Chéngdū: Gǔjí shūdiàn.1988.
[9] 姜宝昌 . 墨经训释 [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 Jiāngbǎochāng. Mò jīng xùn shì [M]. Jǐnán: Qílǔ shūshè,2009.
[10][19][21][22] 徐希燕 . 墨学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Xúxīyàn. Mò xué yánjiū [M]. Běijīng: Shāngwù yìn shūguǎn,2001.
[11] 周才珠、齐瑞瑞 . 墨子全译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Zhōucáizhū, qíruìruì. Mò zi quán yì [M]. Guìyáng: Guìzhōu rénmín chūbǎn shè,1995.
[12][18] 雷一东 . 墨经校解 [M]. 济南:齐鲁书社, 2006. Léi yī dōng. Mò jīng xiào jiě [M]. Jǐnán: Qílǔ shūshè,2006.
[13][17] 洪震寰 . 墨经力学综述 [J]. 科学史集刊, 1964 ( 7 ) . Hóngzhènhuán. Mò jīng lìxué zòngshù [J]. Kēxué shǐ jíkān,1964(7).
[14][20] 李志超 . 墨经光学第九条 —— 折射的定量观察 [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2 ( 1 ) . Lǐzhìchāo. Mò jīng guāngxué dì jiǔ tiáo——zhéshè de dìngliàng guānchá [J]. Zìrán kēxué shǐ yánjiū,2002(1).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Comments on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text "Jing" from "Mo Jing"
- Bi yuan. Mo zi (ling yanshan guan yuanben)[M]. Beijing: Tushu jicheng ju, guangxu dingyou nian.
- Liangqichao. Mo jing xiao shi [M]. Kunming: Zhonghua shuju,1941
- Gao heng. Mo jing xiao quan [M]. Beijing: Kexue chuban she, 1956.
- Gutisheng. Mo zi bian jing jiang shu [M]. Shanghai: Shanghai shudian,1996.
- Tan jie fu. Mo bian fa wei [M]. Beijing: Zhonghua shuju,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