О развитии прессы на языке сибо в Синьцзяне
Автор: Асимэ Нияз
Журнал: Вестник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historyphilology
Рубрик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татья в выпуске: 10 т.11, 2012 года.
Бесплатный доступ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народа сибо проживает в провинциях Ляонин, Цзилинь, Хэйлунцзян, в Пекине и в Синьцзян-Уйгурском автономном районе (СУАР). Согласно данным синьцзянского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го ежегодника» за 2007 г., численность сибо в СУАР составляла 41 934 чел., из них более 20 тыс. чел. живут в единственном сибоском автономном уезде Китая – Чапчал-Сибоском (ЧСАУ). Язык сибо относится к маньчжур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группе тунгусо-маньчжур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ветви алтай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семьи. Синьцзянские сибо используют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 на основе маньчжурской. В статье рассматриваются исто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и насущ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с которыми сталкиваются синьцзянские газеты и журналы на языке сибо, а также предлагаются пути их дальнейшего развития. «Чапчалская газета» («Чабучаэр бао») – единственная китайская газета на языке сибо, официальный орган комитета КПК ЧСАУ. Первый номер ее предшественницы – газеты «Суэрфаньцзиэргань» (позднее переименованной в «Ичэбаньцзинь») – вышел в 1954 г., и с конца ноября 1956 г. она стала официальным органом комитета КПК ЧСАУ. С 1 июня 1966 г. издание газеты было прекращено и возобновилось 1 октября 1974 г. под нынешним названием. «Чапчалская газета» играет определенную роль в содействи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у развитию Синьцзяна, поддержании социальной стабильности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единства, обогащении духовной и культурной жизни народа сибо и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иего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Издание журнала «Культура сибо» было начато в 1987 г. редакцией языка сибо Синьцзянского народног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а. Основные разделы журнала – политика, история, язык и литература, искусство, фольклор, наука и технологии, повседневная жизнь, знаменитости, анекдоты и т. д. Помимо сибо, в число читателей журнала входят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других народов, интересующиеся культурой сибо, и ученые, изучающие язык, культуру и историю сибо. В 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 периодические издания на языке сибо сталкиваются с такими проблемами, как нехватка средств, кадровый голод, ослабление роли печатных СМИ в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пассивность читателей и т. д. Для решения этих проблем автор предлагает расширять источники финансирования, отдавать приоритет развитию уникальных черт периодики на языке сибо, уделять особое внимание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ю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иинтеграции СМИ.
Язык сибо, пресса на национальном языке
Короткий адрес: https://sciup.org/14737662
IDR: 14737662
Текст научной статьи О развитии прессы на языке сибо в Синьцзяне
阿斯买·尼亚孜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4 ,胜利路,乌鲁木齐,新疆, 830046 ,中国
论新疆锡伯文报刊发展现状一、新疆锡伯族与《察布查尔报》
锡伯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锡伯”为该民族自称。口语称 SIWE,书面语称 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比”、“西伯”、“席北”、“史伯”、“锡窝” 等不同译音,皆为SIBO, SIWE之同音异写。
ISSN 1818-7919
Вестник НГУ.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2012. Том 11, выпуск 10: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 © Асимэ Нияз ( И^®®М 2012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早期出没于黑龙江省阿里河地区,以狩猎捕鱼为主。16世纪 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方式转变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后经 历次迁徙,现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锡伯族简史,1986]。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目前新疆锡伯族 人口为41934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查布查尔、霍城、巩 留、塔城、伊宁、乌鲁木齐等地区。在新疆,锡伯族的分布状况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它是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直属县之一,位于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面,伊 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察布查尔县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丰盛的农、林、牧、副、渔等各种产 品,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1986]。
1764年(乾隆29年)清政府从盛京、辽阳和开原等15城调锡伯兵将1020人,注册家属 3275人,赴新疆保卫西北边境。但后来查出,实际到达伊犁的人数为4030人。其中沿途降 生的350余名,不忍骨肉分离跟随而来的400余名锡伯族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 “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其民歌独具特色,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歌、苦歌、萨满 歌、颂歌、打猎歌、情歌等。
锡伯族从事农业生产较早。畜牧业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形式而存在。锡伯族迁到察布查 尔县清政府在锡伯营设立了官牧场,主要牧放马,牛。这种牧业经济,一直伴随到新中国成 立。目前自给自足的牧业经济锡伯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锡伯族主要靠的是狩 猎经济。新疆锡伯族农作物有小麦、高粱、大麦、玉米、水稻、糜子、黄豆、油菜、胡麻、 烟草等。新疆锡伯族的手工艺是适应当时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迁居新疆伊犁后,锡伯 营的弓箭制造,仍有本营的锡伯族工匠完成,并且还为其他营制造弓箭。由于锡伯族人民在 长期军府制统治下生活,其工业、手工业均没有能够发展。只有较简单的铁、木家具加工、 编席,编筐等以及服装加工、绣花、刺绣等。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较复杂,对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虽然不是很深,但是在锡伯族民众中曾 流行过原始信仰、萨满教、喇嘛教。
锡伯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与同语支的满语 相比,80%以上词汇都借用于满语。在锡伯族迁入新疆之后,其语言受俄罗斯族和哈萨克族语 言的影响 [贺灵、佟克力,1993]。
锡伯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锡伯族人 使用的文字。现在锡伯族人使用的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文字。1947年认定的锡 伯文没有确定字母表。那时的锡伯文教科书是以音节形式,也就是以俗称的“十二字头”编 写的。1963年第五期《文字改革》杂志发表《锡伯文》一文,介绍了锡伯文的一般情况,并 归纳出锡伯文字母。这是首次见到的介绍该文字的资料。1989年,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会规定锡伯文字母共39个,字形变化105种。其中元音字母5个,辅音字母24个,特定字 10个。字母的基本笔划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 母的竖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标点符号 [佟克 力,1996]。
锡伯族重视教育,其文化教育分别比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平均水平高,居新疆13个世居民 族的第四位,次于满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其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锡 伯族妇女教育水平较高,其文化素质的各项指标无论与全国、新疆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全 国各民族比较均处于领先的地位。
《察布查尔报》是我国唯一一份锡伯文报纸,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家县级报纸 。《察 布查尔报》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主要机关报,是县党政领导和全体锡伯族人民与外界沟通 的纽带和桥梁。正因如此,《察布查尔报》作为舆论宣传工具,肩负着严峻而特殊的历史使 命。该报紧紧围绕广大锡伯族读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围绕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工作, 传播信息,交流经验,抓好典型,开展批评、表扬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一)《察布查尔报》概况
锡伯族人民办报纸,有相当长的历史。 1910年3月,在伊犁惠远城创刊的《伊犁白话报》, 就有锡伯族人参与创办的满文版;上世纪20年代,生活在察布查尔的锡伯族知识分子,在“五 四”运动的影响下,再次办起了不定期的满文油印报。但是,时过不久便被勒令停刊;1946 年7月,在三区革命政府部门任职的锡伯族知识分子和一批社会名流人员,在伊宁市正式创 办了周二刊、8 开锡伯文油印报,定名为《苏尔凡吉儿干》(意译为自由之声),第一次响 亮地喊出了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压迫奴役的锡伯族劳苦大众追求自由解放的 心声。
《苏尔凡吉儿干》的诞生,得到了三区革命政府的承认和肯定,给予了与维吾尔、哈萨克 文《新路报》同等地位,收编为三区革命政府机关报之一。1948年后,《苏尔凡吉儿干》油 印一度改为石印。但因经费紧张等条件的限制,不久仍恢复为油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 版,将周二刊改为周三刊,8开4版,并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给锡伯族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带来了团结 奋进、繁荣昌盛的生活。为了永久性的纪念这一经济自主、政治平等、自由解放的新生活,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前夕,于1954年元旦将《苏尔凡吉儿干》改名为《伊车班津》(意 译为新生活)。同年5月《伊车班津》以全套红的铅字版面与读者见面。
1956年11月底,根据伊犁区党委的批示,将《伊车班津》报移交给中共察布查尔县城, 至此,锡伯文报正式成为中共察布查尔县党委机关报。12月1日起出版发行。先是4开4版, 1958年改为周二刊。在文革期间,《伊车班津》被强加了“政治错误”的罪名,1966年6月 1日被勒令停刊。
1974年10月1日,《伊车班津》洗去罪名重新复刊,并更名为《察布查尔报》。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察布查尔报》开辟了更多的栏目,在版面安排上,配有一定数量的新 华社图片和本县的一些重大活动图片。
复刊后的《察布查尔报》为4开4版,周二刊。第一版为要闻版。报道国家大事和当地重 要新闻,有“故乡迅”、“有志之士”等栏目;第二版为农林牧渔业版。自写稿件多,主要 刊登的是新疆各地州、县的农林牧渔方面的消息,有“致富之路”、“科技园地”等栏目, 以科技为主,面向农民;第三版为文艺副刊版。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体裁文学作品都会 出现;第四版为国际、国内版。有“祖国各地”(刊载全国各地消息)、“法制园地”等栏 目。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还有民族节日(西迁节)时,套红印刷出版。
《察布查尔报》早先使用活字排版印刷,2002年1月改为胶版印刷。目前有3台大四开平 板胶印机,单色印刷,印量每期1400多份。周二刊。每周三、周五出版。近年来,为了让《察 布查尔报》真正成为可信、可读、可亲的报纸,在加强和充实编辑力量的同时,报社对各个 方面进行了调整。
《察布查尔报》的稿源中,本报记者和编辑自采稿件占40%;各级政府的文件、讲话、通 知、规定和会议精神占15%;转载其他期刊杂志的文章占0.5%;通讯员来稿占45%;自然来 稿占1%。自采稿件主要有政治、娱乐、文化民俗、一般社会新闻、体育、科教、卫生、法律 类等。通联稿件主要是文化民俗类稿件。
报社共有干部职工25人,其中采编人员9人,行政管理、后勤部门(包括印刷、发行、 广告)16人。锡伯族工作人员占全社职工的88%(锡伯族22人:13男,9女;维吾尔族3人: 男)。25名职工中,大专学历有7人(3男,4女);高中学历14人(锡伯族13人:8男, 5女;维吾尔族1人);职业技校1人(维吾尔族);初中3人(锡伯族2人:女;维吾尔 族1人)。专业技术职称的情况是:中级编辑1人,中级翻译1人;助理编辑和记者6人。 (数据为课题组成员2007年调查结果)。
自2002年始,《察布查尔报》发行量一直保持在1400份左右。报纸主要在察布查尔县发 行,新疆其他锡伯族聚居区也会发行。自费订报的较多,主要是机关工作人员、 农村基层干
部、教师、离退休人员和有文化的村民等。政府每年也会下征订文件到乡村一级,但不做硬 性要求。内地也有少量订户,例如一些锡伯族群众以及辽宁、北京等地的满文研究所。
本课题小组在察布查尔调研结果显示:《察布查尔报》52名读者中,22名读者自费订报, 25名读者公费报,5名读者通过别的渠道读报。在52名读者中,锡伯文报纸的稳定读者是 27名,占54%,汉文报纸的稳定读者是25名,占46% [阿斯买.尼亚孜,2006]。
(二)《察布查尔报》的特点
从 60 多年的发展历程看,锡伯族新闻事业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时间较早
目前,我国唯一一家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64 年 7 月。 三区革命政府部门任职的锡伯族知识分子,在伊犁利用简易的手工油印设备,创办了不定期 的 8 开周二刊《苏尔凡吉儿干》(意译为自由之声),它是三区革命政府机关报之一。现在 的《察布查尔报》已有了 60 多年的发展历程。
2、传承文化的功能突出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其中最重要的功能 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而《察布查尔报》的主要功能被淡化,传承文化的功能凸显出来。 从察布查尔县的现状来看,由于察布查尔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人口比 较少,在西迁的历史中,将锡伯族的语言、风俗、文化带到新疆,并得以完整保存。但是受 特定的多民族聚居的影响,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融合,锡伯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面临 着传统文化可能遗失的危机。因此整理、保存和继承传统文化成了锡伯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在此前提下,作为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的其它功能被淡化,成了保存、传承 锡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察布查尔报》的现实意义
满文与锡伯族有着历史渊源,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专家学者要千里迢迢来到察布查尔县请 锡伯人翻译满清史书的原因,在经历过多次报刊治理整顿后,《察布查尔报》作为一份县级 报纸依然被保留至今,这无疑说明了它的存在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份报纸这么简单。
“虽然已经步入21世纪,但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不能丢,不能让锡伯语从母语变成外语, 不能让锡伯人变成只会说却看不懂的‘半文盲’。挽救处于消失边缘的锡伯文,意义深远; 办好《察布查尔报》,责任重大啊!现在一些有远见的家长坚持让孩子学锡伯族语言文字, 这很好……”伊克坦老人还说:“要掌握锡伯族语言文字并非易事,因为锡伯族的语言分为 明显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态。其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与汉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性质有一 定相同。现在许多锡伯族年轻人都不懂书面语,而《察布查尔报》使用的是规范的书面语, 因此能够读懂它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报纸发行量始终不能跨上一个新台阶的原因……如今, 也有一部分锡伯人不重视锡伯文了,他们积极学习汉语、 英语,这是好事,但从国家和民族 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首先保留好自己的语言文字。学习锡伯族语言文字不是锡伯族一己之 需,这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及其传承与发展……”
锡伯族使用的满语书面语不可能以口口相授的形式保持和延续,而是以满文作为载体保存 和相传。因此,满语书面语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仍被使用,与自古以来的满文教育是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正规的锡伯文教育,那么锡伯族的书面语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喜 的是,目前人们已认识到锡伯文教育的重要性,伊犁师范学院于2005年开设锡伯语言文学专 业。同时,《察布查尔报》的工作人员始终坚守着民族的精神家园,始终把规范化、标准化 用语用字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来抓。
锡伯文报业像新疆各时期的政治斗争史和经济发展史一样曲折坎坷,现在终于迎来了大好 形势。可以说锡伯族报业的发展与该民族重视文教的民族心理也是密不可分的。《察布查尔 报》在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充实锡伯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锡伯文报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支持。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新闻 事业发展是机遇,对《察布查尔报》发展也是机遇。《察布查尔报》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 播手段和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调动我区锡伯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和 外部环境。
考虑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接受信息的习惯、社会心理,察布查尔报社一直以来,立志于 提高报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市场运作意识、重视接受先进传播技术、版面上增加与读者 贴近的题材。
二、锡伯文期刊—《锡伯文化》
期刊是保存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以锡伯文发行传播的期 刊有:《锡伯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时政、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俗、科技、生 活知识、著名人物介绍、趣闻、轶事等等。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集可读性、趣味性、 知识性于一身。其读者主要为锡伯族群众、对锡伯族文化感兴趣的其他民族的读者和研究锡 伯族语言、文化、历史的学者。
198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锡文编辑室正式出版《锡伯文化》,一年出版2期,半年一期。 从1989年开始,一年出版4期,季刊。1987年至1997年,《锡伯文化》以16开本出版。 《锡伯文化》自正式出版以来,一直没有公开刊号,不能作为学术杂志出版,只能算作图书。 1997年7月《锡伯文化》出版第30期,该版为32开。从这一期起,《锡伯文化》作为综合 性图书出版,有了固定的书号。
1993年,《锡伯文化》出版第15期。在此之前它一直采用锡伯文出版发行。从第15期起, 开始出现汉文文章,目的是为了内地汉化了的锡伯族人民也能够从《锡伯文化》中获取信息, 交流思想。1987年,《锡伯文化》每期发行700本,后来降到500本,最低谷的时候每期发 行300本。最近几年,新疆人民出版社锡文编辑室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加上许多学者对锡 伯文化的关注,《锡伯文化》发行量有所上升,2006年,每期发行可达600本。
《锡伯文化》的主要栏目有:民间文学、语言文字、道德规范、译丛、生活天地、教育研 究、论坛、风情录、文坛。
三、新疆锡伯文报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锡伯文报刊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体制不健全是当前锡伯文报刊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阻碍其继续发展的最大问题。 以《察布查尔报》为例,资金不足问题尤其严重。
目前,《察布查尔报》在编人员25人,察布查尔县财政只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此外, 再无任何拨款。报纸自身的发行收入不到一万元,却要支付每年三千元的稿费、三万元的纸 张费及办公印刷等其他费用。目前报纸采用胶版印刷,出版印刷设备已严重老化,需要更新, 报社所用的电脑还只是已被大多数单位淘汰的386、486电脑。报社没有广告收入,现在只能 依靠每年两万元的房租和报社印刷厂的补贴勉强维持。维持报社基本运转尚且困难,更谈不 上人员培训,扩大规模,进行改革了。
人才匮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报社25人,没有本科学历,最高学历为大专,且只有5人, 最高职称为中级,只有2人。在5个大专学历中,只有两人是函授新闻专业毕业的,其他的 3 人是政治管理和文秘专业毕业的。这个问题尤为紧迫,因为语言的限制,要求其新闻工作 者要懂锡伯文,而现在懂锡伯文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的编辑、记者由于习惯了口语表达方 式,而不习惯使用规范的锡伯语言文字。
2002 年,《察布查尔报》从自治区争取到 15 万元买印刷设备的资金,中间转手经过县财 政局后,最后落实到报社的实际资金只有 5 万元,这反映出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2、报纸的传播信息功能弱化
《察布查尔报》作为报纸,它的主体功能已基本丧失,与其说它是一份报纸,还不如说它 是一份记录锡伯族生活发展的珍贵的历史资料。《锡伯文化》也是如此,发行量在 500 份到 600 份之间,读者也非常有限,为了增加读者群,从第 15 期开始增加了汉文版面。但是在 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出版发行,其目的也是为有一个研究保存锡伯文化的阵地。
3、报刊发行量小
察布查尔县辖13个乡镇、两个国有农场,驻县单位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所属的67 团、68 团、69 团等。境内总人口16.25 万人,其中县属人口13.01 万人。居住有维吾尔、 哈萨克、汉、锡伯族等25个民族,锡伯族人数3万余人。在多民族聚居的情况下,受多民族 语言的限制,信息传播范围狭窄,信息无法共享。以《察布查尔报》为例,这是全国甚至全
世界惟一的一份锡伯文报纸,可是其发行量只有 1300 份,读者只是有限的锡伯族,不懂锡 伯文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等都无法阅读。
4、读者对信息需求相对被动
察布查尔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土地近一半的南部山区五个乡,生活 条件艰苦,人均收入仅1400元左右。受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使各族读者不能主动 广泛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
5、传播技术的陈旧无法完全满足报纸版面编辑的要求
电脑排版软件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现在使用的电脑软件是自治区语委会开发的,在使用 过程中确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该软件只适用于办公印刷品,不适用于报版系统,因为用 它编辑排版的稿件只能用 16 开纸打印,而《察布查尔报》为8开。因此,报社职工不得不一 小块一小块剪下,再用人工拼板。其次,该软件只有三种字体和少量的花线、花边,无法完 全满足版面编辑的要求。
(二)对锡伯文报刊发展的建议
尽管受经济发展缓慢,地域条件的限制,困难很多,可是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新闻事业 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疆锡伯族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
1、当地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锡伯族独特的文化历史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因此,让《察布查 尔报》这样的报纸进入到相对而言已比较成熟的媒介市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无异于让一 个小孩和健壮的成人交手较量,是不现实的,就像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培养一样,它需要财 政上更大的倾斜和扶持,使其独特的人文性得以继承、发展。因为《察布查尔报》是全国惟 一的一份锡伯文报纸,不仅在中国新闻事业中,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对察布查尔县而 言,《察布查尔报》是它的一张名片,也是它自己的孩子,尤其应该关注其生存与发展。资 金扶持固然紧迫,政策上的鼓励却更为重要。比如在对懂锡伯文的人才编制上的落实给予照 顾,在职称评定、吸引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多种方式筹措,拓宽资金来源
在经济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普遍缓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地 域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信息交换路径不够通畅。鉴于察布查尔县的 经济现状,财政上的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对每种媒体都进行扶持也是不现实的。因此 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传播优势寻求资金上的支持,眼光不仅可以放在国内,也可以投向 国外。比如网络,自身具有传播迅捷广泛的特点,国外一些专门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民间 组织和机构也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网站已经取得了一些这方面的支持, 只要坚持网站宗旨和把握宣传动向,本地网站也可以寻求这样的资金支持。
3、借助民族特色,培养媒介品牌
电视台可以在节目制作方面多下功夫,可以在锡伯风情民俗的选题上多花心思,多做文章, 可以尝试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节目内容上的与众不同,凸显其惟一性,强调制 作上的精美大气。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一可以用影像的方式保存锡伯文化,从视觉的角度重 新审视和整理锡伯文化;二可以树立媒体的品牌优势,形成媒体独有特点。以《察布查尔报》 为例,这份报纸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锡伯文(实际上它也是满文)出版,这也是其民族性的重 要体现。虽然它没有广告,发行不过千份,却以其鲜明的特色独立于数以千计的各类报纸之 中,独立于中国少数民族报刊事业中,使人一眼便能从各种报纸中认出它。媒体品牌一旦形 成,其潜在价值便难以估量。锡伯文报刊应独辟蹊径,扬长避短,走文化生存之路,树立起 人文传播的理念。
4、重视媒体融合,资源共享
这种联合可以是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本地间媒体可 以联合,比如当地网络与《察布查尔报》,察布查尔在线网可以为《察布查尔报》辟出专门 的信息平台,而锡伯人网站也可以为其开辟专门的文化平台。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之间也可 以联合,比如本地报社可以与伊犁州报社,甚至是自治区报社进行合作,利用自己的民族资 源优势,在资金制作等方面充分合作,争取创作出精品栏目。而网络也可以与内地较大网站 联合,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及时更新信息动态。至于《锡伯文化》,新疆不乏当地刊物与
内地刊物合作办刊的先例,如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与深圳特区报的成功合作;伊 犁州文联的文学双月刊《伊犁河》与河南省文学院合作后改刊名办刊,后又与中国作家出版 集团合作办刊,这些都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积累了一定经验,虽然未必要走这样 的道路,但可以作为一种启示和参考,朝这个方向作一些努力和尝试。
5、借助伊犁旅游资源,进行新闻活动策划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人民的“西迁节”,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西迁节” 已成为锡伯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集中展示锡伯族历史、民俗、文化的节日,这个 节日在新疆锡伯族的迁出地——沈阳,也受到很高的重视。近几年,伊犁州在旅游上大做文 章,希望借助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把美丽的伊犁推介到全国各地,而察布查尔锡伯族风情正 是伊犁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因此锡伯族报刊也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借伊犁州旅游节之 风,与旅游部门合作,甚至可以与沈阳的相关部门和媒体取得联系,进行合作,联手做好“西 迁节”的活动策划,实现两地间的人员和媒体的互动,实现两地间信息互换。网络、报纸、 电视、广播可以优势互补,利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西迁节”的关注程度, 对锡伯族的关注程度,进而扩大锡伯文报刊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阿斯买·尼亚孜。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读者。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佟克力。锡伯族。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
锡伯族简史/锡伯族简史编写组。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Материал поступил в редколлегию 30.08.2012
Asimai Niyazi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XIBE LANGUAGE NEWSPAPERS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