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нализ причин,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и значения освоения земель Синьцзяна при династии Цин
Автор: Ван Цянь
Журнал: Вестник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historyphilology
Рубрик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татья в выпуске: 10 т.11, 2012 года.
Бесплатный доступ
После объединения Синьцзяна под властью Цинской династии было начато широкомасштабное освоение данной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оторое обусловили три основные причины: объективная его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ь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единого много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формируемая факторами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сфер и 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ситуацией; долгая история развит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края и наличие предпосылок к возделыванию земель переселенцами военных поселений; благоприятные дл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освоен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условия.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вития Синьцзяна заключаются в том, что, во-первых, процесс освоения представлял собой целенаправленную, организованную, планомерную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и, во-вторых, имел поступательный характер. В-третьих, освоение Синьцзяна в эпоху Цин было всесторонним, ядром этого процесса выступало развитие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осуществлявшееся за счет освоения целины как военными, так и различными гражданскими лицами под управлением военных поселений. Значение эт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можно свести к пяти пунктам. Во-первых,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и освоение Синьцзяна способствовали развитию и укреплению единого много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 во-вторых, укрепляли политическую стабильность в регионе. Втретьих, колонизация окраинных земель стимулировала развитие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В-четвертых, освоение целины в Синьцзяне способствовал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у развитию региона и укреплению меж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и культурных связей, дружественных контактов между народами. Наконец, освоение Синьцзяна в эпоху Цин послужило толчком для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и развития в регионе современных городов.
Освоение синьцзяна, династия цин
Короткий адрес: https://sciup.org/14737674
IDR: 14737674
Текст научной статьи Анализ причин,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и значения освоения земель Синьцзяна при династии Цин
王茜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4 ,胜利路,乌鲁木齐,新疆, 830046 ,中国
清代新疆开发动因、特征与作用分析
清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执掌中央 政权的王朝。清代二百六十余年中,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现 象。尤其是清代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经营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在封建时代是屈指可数的,它 所奠定的历史基础对今天的边疆建设和国家巩固与发展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历史 活动不仅最终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也使新疆地区本 身的经济、文化取得长足进步,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清代 和近现代在我国边疆开发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 戴逸, 1992. 第 3 页 ] 。时至今日,在新 疆三股恶势力猖獗活动之时,该学者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因此,研究清代新疆开发这一课 题,对与借鉴历史上的边疆地区开发政策的经验与过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今进 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打造和谐发展的新疆,当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关于清代新疆开发的研究,学术界不乏其论述,如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 [1998] ; 赵云旗《中国历史上的新疆开发》 [2001] ,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 [1995] ,戴勉
ISSN 1818-7919
Вестник НГУ.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2012. Том 11, выпуск 10: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 © Вань Цянь ( Г'< 2012
“ 西部开发历史回顾 ” [2002] ,这些学术论著与论文从不同的观点论述了清代新疆开发的策 略、方法、作用等,但从深层次论述清代新疆开发的历史背景,主要特征,以及清代新疆开 发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用的文章尚属稀见。现本文就清代新疆开发政策的由来,开发 的特点、作用加以论述,不足之处,望识者指正。
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开发活动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客观环境相联系,没有适当的环境 条件、政策措施、方式手段、开发活动的成功,便无从谈起与实现。清朝是我国统一得到加 强,版图基本稳定的时期。整个有清一代,不仅疆域辽阔,而且开发范围也远远超过明代, 是我国历史上对边疆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清代新疆开发政策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条 件下进行的。
首先清代新疆开发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政治上看,清代经营的统一新疆的事业,历经康、雍、乾三代,前后总计七八十年, 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终于平定了准噶尔上层贵族和大小 和卓的叛乱。它无论对新疆地区,还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一件具有重 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然而,取之不易,守之尤难,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必须以经济实力 作为支柱。否则统一只能是不稳固的。“按筹边之策,将使兵食兼足,舍屯政无由”的屯田 开发政策 1 ,因此,清政府为长治久安计,采取了历史上行之有效的 “ 屯垦戍边 ” 的开发政策。 从军事上看,清政府在统一新疆后,在全疆设置了军府制的统治机构,即总统伊犁等处将 军。伊犁将军是新疆地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以伊犁将军为首,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 事大臣、领队大臣等统率军队驻守南北疆各要地和边境地区。军队的数量少则 19000 名,多 则 23000 名。这众多将领和士兵的口粮怎样解决呢?新疆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交通非常不 便。从内地往新疆运输不是长久之计。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清政府就预见到解决军队口粮 问题的重要,指出统一以后:“惟驻兵屯田,最关紧要” 2 。于是,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 “ 调派武职以专其成,特置重臣以董其事 ”3 在新疆大力开办屯田。
从经济上看,准噶尔上层贵族和大小和卓分裂势力叛乱所造成的几十年混战,严重地影 响了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大片耕地弃为荒地,许多过去 “ 人户繁盛 ” 的富庶之乡, 人民 “ 死绝逃亡,地遂空虚 ”4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任务,于 “ 武定功成 ” 之后,制定了 “ 农政宜举 ” 的重要开发决策。这一开发决策,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 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人口因素看,清代人口压力空前,人地 矛盾非常突出,必须扩大耕地以减轻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压力。据乾隆六年( 1741 )统计,全 国有 1.4 亿人口,多于明代人口最多时的 1.2 亿人口,人地矛盾非常明显。到了乾隆末年, 全国人口超过 3 亿 ,粮食压力非常突出 [ 杜平, 2002. 第 95 页 ] ,因此当新疆统一、局势稳定 以后,清政府就立即阐述了其开发新疆、吸引内地人口实边的战略构想。乾隆二十五年 ( 1760 )正月清政府在一道上谕中指出:“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地不过如此,不能增 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 …… 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在 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 养生民,甚为有益” 5 。
其次清朝时期新疆地区具备大规模屯垦开发的历史条件:
新疆是各兄弟民族荟萃之区,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自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的居 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物质文化。通过艰苦卓绝的 开拓性劳动,终于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殊异的地方,开垦了大大小小的绿洲,疏导了无数条 河流,栽培了品种各异的作物,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栽培管理经验。这些都为清朝时期新疆的 屯垦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历史性的条件。
第三清朝时期新疆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客观地理环境,清代的新疆土地辽阔,人烟稀少。 尤其是北疆原本地旷人稀,农业基础薄弱,在历经战乱之后,人口大量减少,许多土地更是 耕牧俱废,仅存遗迹, “ 千里空虚,渺无人烟 ”6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伊犁是全疆政 治、军事中心,必须加强经营: “ 伊犁全部入版图,徐谋耕牧, …… 为边圉久远之计。 ”7 与北 疆的极度荒凉破败相比,天山南路遭受战争破坏较少,且 “ 回部素习农功,城村络绎,视准 疆数千里土旷人稀,形势迥别 ”8 ,加之北疆是清代在疆驻军的主要地区,这就使清政府很自 然地将开发的注意力集中在天山以北地区。
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 )重新统一了新疆,统一大业的完成,是清代统一多民族 国家发展史上重大的成就之一,对清代西北边疆乃至全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 着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西北边陲,取得 了较之前代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样,就向清政府提出了如何切实巩固统一战略,全面加 强这一地区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客观上要求清政府从 “ 西北塞防乃国家根本 ” 的高度,立足 久远,妥善规划。正是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清政府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政治、军事经 济各方面在内的完整的经营方针,政治军事上设治驻兵,加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经济上屯 垦开发,以边养边双管齐下,为新疆的经济开发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综而论之清代新 疆开发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代新疆开发是政府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行为。清代新疆开发是中 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的行为,中央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全方位 的经济开发活动,在发展商业、矿冶、手工业、屯垦开发,兴修水利,交通驿站、钱币铸造 等各个环节上,都是政府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行动。在开发政策的计划,开发政策的大政 方针、开发政策的前提和步骤,具体实施方案上都由当时最高的统治机构 —— 封建皇帝统治 下的军相处直接过问,直接指挥,当地政府官员积极操作,实施开发措施。彰显出封建国家 政权对新疆开发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并从全国大局统筹部署,以政权的力量保证开发所 需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其次,清代新疆开发采取的是逐级推进的方式。是有重点地逐步逐级的开发,采取的是重 北疆轻南疆,先军屯后民屯逐渐扩大的方式。其主要措施是以农业为主的 “ 屯垦开发,以边养 边。 ” 因为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历朝历代十分看重。但以农业为主的屯垦开发采 取的方式有所不同。在统一新疆稳定西北之前,主要开发活动以军屯为主,目的是保证军需 后勤供应。乾隆统一新疆之后,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方式由单一的兵屯,发展到民屯、回 屯、犯屯。嘉庆时又拓展了旗屯。这些屯田方式中以民屯为主,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正如 有的学者评价道,清朝政府在新疆开发政策的实施: “ 及时完成屯垦方式重心从兵屯向民屯的 转移,改变了新疆历史上由中央政府主持的农业开发多限于兵屯国有土地经营,兵进屯设, 兵退屯撤,不能与当地形成紧密生产联系;而土著居民自发的农业生产因缺乏政权力量的支 持和引导,发展维艰。由于坚持以民垦为主的开发方向,清代新疆由政府主持各种屯垦能够 不断转化为当地以经济需求为原动力的民间农业生产,保证了清代新疆农业生产能力持续稳 定地上升发展 ”[ 华立, 1998. 第 290 页 ] 。
第三,清代新疆开发是以农业为主的全方位开发,在 “ 屯垦开发 ” 的管理,有兵、民、商、 回、犯、旗屯等开发形式。水利的兴修,城市的兴建,货币的统一,商业贸易的交流,交通 运输的兴盛。清政府以农业为中心的经营开发方针,农业生产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及北牧南农 局面的打破,在农业的带动下,工、商、行、牧各业都呈现出兴盛活跃的局面,社会经济的 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清代在新疆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对水利的开发也堪称典范。如新 疆地区自乾隆年间起,随着对伊犁地区的屯田,在伊犁河南兴修筑了水渠以灌溉农田。嘉庆 年间在修建了察布查尔渠,伊犁河北岸开凿了通惠渠,道光时又修了有名的哈尔渠 [ 杜平, 2002. 第 97 页 ] 。
农业开发不仅为各类人口提供了生活口粮,保证了基本生活需要,还直接刺激了工、 商、矿、牧各业的兴起。如前所述,对铁制农具的需求,曾促进了乌鲁木齐、伊犁等处铁厂 的设置,对冶铸工匠的调遣使用,促进了内地与新疆矿冶技术的交流。人口的聚集定居,为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历史上一向 “ 逐水草,无城廓 ” 的北疆地区呈现出 “ 新城接 旧城 ” 的历史现象 9 ,从而涌现出一批新兴城镇,南疆的城镇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当地经济 生活和地方风貌都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一个更高层次。
清代新疆开发不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保卫、开发祖国西北边陲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在我国西北开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尤其是清代对边疆地区的 开发、经营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在封建时代是屈指可数的,它所奠定的历史基础对今天的边 疆建设和国家巩固与发展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3.1 清统一和新疆开发在政治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
3.2 清代新疆开发对新疆的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带来的连续反应是促进新疆与 内地行政制度的一体化的进程的步伐,随着清代新疆开发进程的深入,内地汉族和其他各族 人民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同时也推进行政制度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统一新 疆后在北疆乌鲁木齐以东地区,汉族民屯集聚点多的地方设置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二是 光绪三十三年( 1884 年)的新疆建省。新疆建省的实现,一方面是 1864 年农民起义对旧的 伯克制度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长期开发新疆政策的影响所致。第三与 当时的封疆大吏左宗棠极力提倡有关。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清朝政府执行的长期开发新 疆政策的结果。关于此点清政府在统一之初也有预见,如乾隆三十六年( 1771 ),清政府兴 办民屯时就指出: “ 俟将来关外生聚滋繁,兼可酌派郡县 ”10 。随着屯垦开发事业在北疆的发 展,清政府筹划在屯垦地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体制。以后来疆屯垦的人数越来越多,清 政府随将迪化以东设置府、厅、州、县,隶属于甘肃省。
-
3.3 清代新疆屯田开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全国开辟新的农业区域,扩大耕 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提高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屯田开发使大片荒芜的 土地长出粮食,基本上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和其他人员的粮食供应,如仅乌鲁木齐、玛纳斯、 济木萨尔地区屯兵一年的收成,可供屯兵 3 年的粮食供应,使当地军粮的供应 “ 无虞缺乏 ” , 也正如史书所说新疆地区 “ 于民屯之外星罗棋布兵屯,是御边省征调之繁,饷军无挽运之 苦,诚久安之长策也。 ” 11 从而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为边防 的巩固创造了物质条件。
-
3.4 清代新疆屯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 和友好往来。据史料记载,乌鲁木齐 “ 筑城集,置郡县,开屯田,列兵防 ”12 ,经数年发展, “ 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敞宽,人民辐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 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 ”13 。镇西府 “ 当驰道之冲,关中商人所聚会,粟麦山积,牛马用 谷量 ”14 。伊犁是当时屯田的重点地区,也是贸易的中心之一。伊犁地区原属随畜逐水草之
-
3.5 清代新疆开发推进了近代新疆城市的兴建与发展。特别是北疆一系列城市的兴起和南 疆原有城市的修建。尽管这些城镇具有浓厚的政治、军事性质,但它们在区域经济联系中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的进程中,新疆屯田始终是历代统治者巩固边疆政权 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历史发展到了清代,新疆重归祖国怀抱,清政府在新疆实行了屯垦开发 政策,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不断加强,新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和汉族人民不 断进入新疆,乃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有利于抵御沙俄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侵略。尤其是乾隆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新疆开发,使得中 央政权在新疆的统治与影响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达到了最高峰。因此客观的说来 清统一后的新疆开发在政治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地,不务农业,自兴屯以来 “ 荷锸如云,土地日辟。时和岁稔,秫黍赢余。十数年以来,休 养生息,民庶物阜。乌孙古壤,如熙熙然成大都会矣。 ”15 可见清代新疆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 之间的经济发展。使新疆地区出现了 “ 农桑辐辏,阡陌成群 ” 的局面。新疆社会经济呈现着 “ 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 ”16 的繁荣景象。
在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基础上,以天山北路为中心的新兴城镇逐渐兴建起来。当时北 疆地区有伊犁的九城、乌鲁木齐、库尔喀喇乌苏、古城、巴里坤、塔尔巴哈台等城。南疆地 区有吐鲁番等城。 “ 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 ”17 ,是当时建城盛况的真实反映。这 些城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兴起,它兴起后又给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交 流以极大的促进。它使边疆城镇布局初具规模,为近代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联系 日益加强的基础上,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如南疆的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等, 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古城,以这些商业城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遍布南北疆地区 的商业网络。通过这些商业网络,在畜牧业经济上占优势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 族、哈萨克族经济用畜产品交换维吾尔族、汉族农民的粮食、棉布和其它生活必需品。据 《新疆图志》记载: “ 伊犁九城,惠远最大。广衢容五轨,地极边,诸夷会焉。每岁布鲁特 人驱牛羊十万及哈喇明镜等城,互市易砖茶缯布以归。西方行贾者以所有易所鲜,恒多奇羡 18
民用繁富 。
虽然清代新疆开发在我国西北开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它顺应 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保卫、开发祖国西北边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历史活动不仅最终 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但在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清政府的新疆开发主要是基于政治、军事目的,其次才是经济上的考 虑,其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往往也是追求政治稳定和军事力量的附产物,影响和制约着清代新 疆经济开发的力度与效果。
参考文献
戴逸。加强边疆开发史研究 // 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 / 殷晴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 版社, 1992 。
戴逸。西部开发历史回顾 // 求是。 2002 年 9 月。
杜平。中外西部开发史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
华立。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
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 / 殷晴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
赵云旗。中国历史上的新疆开发 // 新疆社会科学。 2001 年 5 期。
Материал поступил в редколлегию 05.08.2012
Wang Qia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ING OF XINJIANG’ LANDS: REASONS,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