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who studying Chinese
Автор: Li Pu, Dai Lingling
Журнал: Вестник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historyphilology
Рубрика: Класс конфуция
Статья в выпуске: 4 т.14, 2015 года.
Бесплатный доступ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such a strategy for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level in Chines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ne is reduced strategy which means people will not face problem directly, sometime they even give up expected goal. The other is achieved strategy which refers to remedial measures for limited language means when learners decide to keep the original goal.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authors on their experi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to 80 foreign students at Xinjiang University and 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ll the data are presented in the tables within the text and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ategies as a rule i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The most essential among them are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o called introverts and extraverts), continuance of studying Chinese and the level of language skill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levels of HSK. It was determined, for example, that Russian students as a rule are less inclined to us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compare with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n five states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All student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sex, 46 of male, 34 of female. The statistics shows that male students find more ways to succeed in communication because their frequency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 students. What’s more, boys are more active than girls, and the strategy they take are more simple and effective. But female students choos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need more time, such as explanation and descrip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rules i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by foreign students. The level of Chinese mainly affects the frequency and type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personal factors of learners make influence on using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too. But language learners don’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strategy knowledge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was defined that foreign students themselves can’t have a rational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knowledge. And it is not significant to study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lone. This studying would be most effective when we know it, use it in teaching and make language learners have rational conception of it. Teachers of Chinese can choos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through analyzing personal factors and social context of language learners.
Studying chinese as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entral asian and russian students
Короткий адрес: https://sciup.org/147220338
IDR: 147220338
Текст научной статьи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who studying Chinese
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称之为交际策略。前人研究成果显示, 不同地区、国籍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交际策略时会出现诸多差异,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欧美、东南亚及日本、韩 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留学生上,但对中亚及俄罗斯国家留学生的调查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致力于调查和研究该地区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的特点,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交际策略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其 汉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 :汉语教学、交际策略、俄罗斯的和中亚国家的学生。
一、绪论(一)前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世界吸引力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强势状 态,由此引发的汉语热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汉语学习的研究中来。而比邻我国的中亚 和俄罗斯人则选择就近在新疆学习汉语。这些汉语学习者具有自己的特点,大部分人热衷于 快速掌握汉语的交际能力。针对这一学习特点,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在交际过程中都会出现哪 些问题,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又倾向于采用什么办法解决,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交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关于对交际策略概念的认知,学者们意见不一。 C. Farech & G. Kasper [1983] 认为交际策 略是指某人完成特定交际目的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采用的潜意识计划; Corder (1977) 认为 交际策略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所采用的系统化的技巧。也就是对交际策略 概念出现了从心理学角度和交际的角度界定的差异。
关于交际策略的分类,由于出发的角度不同,因此所得的类别稍有差异。以 C. Farech & G. Kasper 为代表,运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将交际策略放在言语表达的总框架中进行研究,得 出了一些理论看法。 Corder 从话语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出发,将其分为内容调整和手段扩展两 类;也有学者从交际功能的方法入手将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 Tarone 就比较有代表性。
∗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 不同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汉语交际策略研究 ”(12XJJC740003) 资助
李圃,代玲玲 中亚及俄罗斯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调查 ( Ли Пу , Дай Линлин.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стратегия при изучении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студентами из России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 Вестн. Новосиб. гос. ун-та.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2015. Т. 14, вып. 4: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 С. 143–152.
ISSN 1818-7919
Вестник НГ”. Серия: История, филология. 2015. Том 14, выпуск 4: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
本文从定义到分类都采用 Farech & Kasper 的。将交际策略分为两种,一是减缩策略,即 是逃避问题,包括对交际目标的放弃。二是成就策略,是指当学习者决定保持初始的交际目 标而对不足的语言手段所采用的补救措施,或者是为寻找到所需要的交际内容所作的努力。 具体分类如下表。
表1。汉语交际策略类型表
类型 |
分类 |
解释 |
|
1. 减 缩 策 略 |
a.形式缩减 |
放弃信息或回避话题 |
直接放弃 |
个别词代整句 |
不知道语法规则时只说出单个的词非整句话 |
||
b.功能缩减 |
转换话题 |
在交谈中放弃前一话题转向另一话题 |
|
答非所问 |
逃避问题,有意或无意做与问题无关的回答 |
||
2. 成 就 策 略 |
a、合作策略 |
直接询问/让对方重复 |
询问对方或老师 |
间接求助——查字典 |
求助字典解决问题 |
||
b、母语或外语策略 |
说母语 |
使用自己的母语 |
|
直译 |
把母语逐字翻译成汉语 |
||
说对方的母语 |
使用对方的母语以让对方明白 |
||
语码转换 |
时而用母语时而用汉语或其他外语来表达 |
||
c、目的语策略 |
释义(迂回转述) |
学习者无法说出某词时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或事件 进行或详或略地描述 |
|
近义词或容易的词替换 |
使用与所用的词近似或容易的表达法 |
||
生造词 |
学习者编造出新词 |
||
重组 |
重复自己所说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组 |
||
书面语代替口语 |
把要说的用写汉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还包括写拼音 或画画这些书面表达方法) |
||
d、非语言策略 |
手势动作等体态语 |
用非言语行为来表达 |
|
e、检索策略 |
停顿或套语 |
停下来赢得等待思考的时间或使用套语 |
|
猜测 |
利用语义场猜测 |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交际策略的相关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交际策略”这一术语 1972 年由 Selinker 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兴盛起来。 C. Farech & G. Kasper [1983] 出版了关于交际策略的第一部专著——《跨语言交际策略》)。
国内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以后,而且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对英语学习者的交际策略的 讨论上。引进、介绍国外交际策略理论的有:戴曼纯 (1992) 、戴炜栋、束定芳(1994)、束定 芳、庄智象(1996)、王立非[2000]等。有关中国学生英语交际策略能力的实证研究也已展 开,如:陈思清(1990),高海虹(2000),谭雪梅,张承平(2002)等进行的有关交际策略使用 的研究;王立非(2002),孔京京(2004;2006)等对交际策略培训的研究;张荔,王同顺 (2005)对交际策略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的研究等。
随着学者们对交际策略的进一步探讨,对交际策略的研究也由最初的定义、分类、可教 性扩展到影响交际策略的因素等问题的讨论上。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
(1)中亚与俄罗斯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的使用具有什么特征?
(2)国籍、汉语水平、性别、性格等个体因素的差异对中亚与俄罗斯留学生汉语交际策 略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
(二)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所选择的对象是来华学习汉语的中亚及俄罗斯的留学生。大多数人在新学习之 前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考虑到实验样本的多元性要求,本次调查的班级有初级班、自费班、 奖学金班以及本科班等。
本次调查选择在新疆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这两所高校。其中新疆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调查的是初级B1和B2班,获得有效问卷10份,新疆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调查的班级有:自 费D班16人、奖学金D班14人、本科10班17人、本科11班23人,获得有效问卷70份。 两校共计获得有效问卷80份。其中男生46人,占57.5%;女生34人,占42.5%。在调查 过程中为防止学生出现理解障碍,特将问卷译成俄语,所以调查时有汉俄两种问卷供留学 生选择。
-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主,兼用口头访谈、个案分析的方法,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从不同角度 分析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使用情况。
-
(四)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参考国内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和问卷,并结合留学 生具体情况进行了改编。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汉语交际情景测试、汉语 交际策略观念的自测题。其中第一部分包括学习者姓名、国籍、性别、性格、汉语水平、学 习动机等问题,以达到对学习者个人情况的大致了解。第二部分是汉语交际的情景再现,即 当留学生遇到类似的交际问题时会采取哪些措施。第三部分是对留学生交际策略使用自测题, 以此来推测学习者本人对交际策略的认知程度。后两部分题目中所体现的交际策略主要有减 缩策略、成就策略(包括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合作策略、检索策 略以及非语言策略)共两大策略类型,可细分为六种小策略类型。并且问卷在设计时将专业 术语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例如:“我会先用母语想好,然后翻译成汉语说出来”指 的是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
表2。留学生国别情况表
序号 |
国别 |
数量 |
百分百比 |
1 |
俄罗斯 |
5 |
6.25% |
2 |
哈萨克斯坦 |
26 |
32.5% |
3 |
吉尔吉斯斯坦 |
24 |
30% |
4 |
塔吉克斯坦 |
9 |
11.25% |
5 |
土库曼斯坦 |
11 |
13.75% |
6 |
乌兹别克斯坦 |
5 |
6.25% |
在此,我们参照中亚与俄罗斯国家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 HSK 等级,将被测者分为三 个等级标准。学习汉语的时间在一学年以内(HSK 一、二级水平)的留学生为初级水平;学 习汉语的时间在一到两学年(HSK 三、四级水平)的留学生为中级水平;学习汉语的时间在 两学年以上(HSK 五、六级水平)为高级水平。在本次的调查中低级水平学生共 12 人,中 级水平54人、高级水平14人。
表3。留学生汉语水平等级表
等级 |
低级 |
中级 |
高级 |
总计 |
12 |
54 |
14 |
百分比 |
15% |
67.5% |
17.5% |
三调查结果
根据 C. Farech & G. Kasper 交际策略的分类体系,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并结合被调 查者个人因素、汉语水平与汉语交际策略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对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使用 的总体情况加以描写和分析。
表4。交际策略使用总体情况表
策略类型 |
减缩策略 |
目的语策略 |
母语策略 |
合作策略 |
检索策略 |
非语言策略 |
占百分比 |
82.5% |
81.25% |
55% |
51.25% |
35% |
30% |
排序 |
1 |
2 |
3 |
4 |
5 |
6 |
以上是本次调查中留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总体情况,可见,减缩策略是大部分留学生所 常使用的策略,其次是目的语策略、母语策略、合作策略,而检索策略和非语言策略使用频 率较少。但事实上,以上六种策略的使用频率又会随着学习者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下面就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国别、性别、性格的不同来分别论述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
(一)学习者汉语水平与策略使用情况
笔者以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所在班级以及 HSK 等级这三个标准为依据将被测留学生 分为三个等级,水平较低的为初级组,水平中等的为中级组,水平较高的为高级组。
表5。不同级别留学生交际策略使用情况
组别 |
百分比/排序 |
减缩策略 |
目的语策略 |
母语策略 |
合作策略 |
非语言策略 |
检索策略 |
初级组 |
百分比 |
83.3 |
41.7 |
66.7 |
25 |
58.3 |
16.7 |
排序 |
1 |
4 |
2 |
5 |
3 |
6 |
|
中级组 |
百分比 |
77.8 |
87 |
61.1 |
72.2 |
38.9 |
46.3 |
排序 |
2 |
1 |
4 |
3 |
6 |
5 |
|
高级组 |
百分比 |
71.4 |
92.9 |
21.4 |
64.3 |
7.1 |
28.6 |
排序 |
2 |
1 |
5 |
3 |
6 |
4 |
可见,初级组使用交际策略频率的顺序依次是:减缩策略、母语策略、非语言策略、目 的语策略、合作策略、检索策略;中级组使用交际策略的排序是:目的语策略、减缩策略、 合作策略、母语策略、检索策略、非语言策略;高级组则是:目的语策略、缩减策略、合作 策略、检索策略、母语策略、非语言策略。从整体上看,汉语水平越低,越倾向于使用减缩策 略、母语策略和非语言策略;汉语水平越高,越不倾向于使用该三种策略,而会更多地使用 目的语策略。
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角度分析,初级学生,由于学习汉语时间不长,多数还处在汉语入 门阶段,主要学习汉语拼音以及简单的口语句式,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当学生遇到交际障碍 时会首选减缩策略,只说一些关键词。与此同时,留学生仍然习惯用母语思维方式,所以母 语策略的使用频率还是很高的。当学生的表达受限时,使用一些肢体语言将在一定程度上弥 补词汇知识的匮乏,从而有助于交际的进一步深入,所以非语言策略也是初级留学生比较青 睐的交际策略方式。
对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大多数的人汉语已经学习了一到两年的时间,在词汇、语 法等方面都不太成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有自信地愿意用汉语交流,在遇到交际困难时会倾 向于用汉语解决或向对方寻求帮助,由此看来,目的语策略和合作策略以较高频率出现就不 足为奇了。
在高级组中位居前三位的依然是目的语策略、减缩策略和合作策略,可以看出中高级的 学生都有意识地多使用与汉语相关的策略,而检索策略用的较少,母语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基 本弃之不用了。因为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运用汉语,并且对于汉 语文化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在交际话题、表达方式及会话的理解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 能用语言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劳烦肢体表达了。
(二)学习者国别与策略使用的关系
在此次调查中共有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六个国家的留学生,鉴于中亚五国的留学生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之外, 国内还通行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因此本小节将调查对象分为中亚与俄罗斯国家这两组进行对 比分析。
表6。中亚与俄罗斯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使用情况对比
国别 |
百分比/排比 |
减缩策略 |
目的语策略 |
母语策略 |
合作策略 |
非语言策略 |
检索策略 |
俄罗斯 |
百分比 |
60 |
40 |
40 |
40 |
60 |
40 |
排序 |
1 |
2 |
2 |
2 |
1 |
2 |
|
中亚 |
百分比 |
80 |
80 |
56 |
62.7 |
34.7 |
38.7 |
排序 |
1 |
1 |
3 |
2 |
5 |
4 |
可见,不同国家的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情况不同。总体上看来,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交际 策略的频率低于中亚国家学生。俄罗斯学生使用减缩策略和非语言策略较多,而中亚国家学 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减缩策略、目的语策略和合作策略。
在调查中笔者注意到,所调查的中亚与俄罗斯留学生,他们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使用 不同的交际策略。首先,不同国籍间的留学生在交谈时会倾向于使用减缩策略,如果水平较 高的话,也是使用成就策略中较容易的表达;而当交际对象换成是中国人的话就会选择较为 积极的策略,如释义、近义词替代、询问等。有的学生认为就算是说错了也可以从中学到新 的知识,对自己的汉语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这一现象与前人所研究的欧美国家学生相类似, 与像日本这样有汉字圈文化的留学生差别较大。日本学生会经常使用“写汉字”这一策略。 汉字和日语在有些方面是音异义同,而俄语或突厥语系的文字却与汉字没有前世今生之缘。 所以,中亚与俄罗斯学生就无法在不知其义的情况下写出汉字。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次调查中俄罗斯学生人数较中亚国家学生人数要少得多,在进 行调查统计时难免会出现巧合,也可能为数不多的这几位俄罗斯学生在国别差异方面还不具 有代表性。但通过图表可以看出这两组国别留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共同点是:最常使用的策 略类型是减缩策略和合作策略。看来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在汉语交际时都希望尽最大的努力, 或者通过求助对方或者查词典来使交际进行下去。
(三)学习者性别与策略使用的关系
在此小节的研究中,我们按照性别分成男女两个组,男生组46人,女生组34人。
表7。不同性别留学生交际策略使用情况统计表
性别 |
人数 |
百分比/排序 |
减缩策略 |
目的语策略 |
母语策略 |
合作策略 |
非语言策略 |
检索策略 |
女 |
34 |
百分比 |
64.7 |
67.6 |
38.2 |
50 |
23.5 |
29.4 |
排序 |
2 |
1 |
4 |
3 |
6 |
5 |
||
男 |
46 |
百分比 |
87 |
76 |
50 |
54.3 |
30.4 |
26.1 |
排序 |
1 |
2 |
4 |
3 |
5 |
6 |
数据统计显示,男生比女生使用交际策略频率高些,说明男生在遇到交际障碍时会想更 多的办法来完成交际。男女生使用最多的是目的语策略和减缩策略,使用较少的策略是检索 策略和非语言策略。然而在相同之中还略有不同:女生将目的语策略放在第一位,最不常用 非语言策略;男生则相反,使用最多的是减缩策略,很少使用检索策略。另外发现,女生在 表达中会用一些语气词,如“啊”、“嗯”等来延长思考时间,而男生则更倾向于用别的方 式,如动作或表情。出现停顿的情况比女生少。
总体看来,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使用的策略种类偏于简单、有效。有时这种灵活 甚至表现在大量地使用减缩策略这一取巧的办法上。而女生选择的交际策略则多表现为费时 费力的类型。如解释、描述等方法。
这一调查结果与笔者平日的观察不谋而合。
笔者在与所调查的奖学金 D 班交谈时发现,多数女生会在缺乏汉语词汇时不厌其烦地解 释,有时甚至兜一个大圈子,目的是引你说出她想要表达的那个词语。另外,在课上课下, 总体来说,女生学习汉语态度较男生要端正些,比较勤奋。而男生要懒惰些,在交谈时他们 主要拣重要的词汇,表达出主要意思即可。
(四)学习者性格与策略使用的关系
在本小节的研究中,我们按照性格的差异将被调查者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组,其中外 向型51人,占总人数的76.1%,内向型16人,占总人数的21.1%。
表8。不同性格的留学生交际策略使用分布情况
性格 |
人数 |
百分比/排序 |
减缩策略 |
目的语策略 |
母语策略 |
合作策略 |
非语言策略 |
检索策略 |
外向型 |
51 |
百分比 |
81.3 |
94.1 |
62.7 |
84.3 |
45 |
52.9 |
排序 |
3 |
1 |
4 |
2 |
6 |
5 |
||
内向型 |
16 |
百分比 |
91 |
84.3 |
87.5 |
81.1 |
12.5 |
56.3 |
排序 |
1 |
3 |
2 |
4 |
6 |
5 |
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往往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在交际时会使 用不同的交际策略。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外向型的留学生在交际时使用的交际策略频率要 高于内向型学生,并且使用的较突出的是目的语策略和合作策略,而内向型的留学生则更倾 向于使用减缩策略和母语策略。这两类留学生最少使用的检索策略和非语言策略中还存在着 内部差异,就非语言策略而言,外向型留学生使用频率要高于内向型。
在我国有关性格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研究方面,侯松山和王艳曾做过实验,并且证实了这 二者确有关联,实验证明,外向型的学习者较多地使用以目的语为基础的成就策略,而内向 型的学习者倾向于放弃交际目标的减缩策略或借用母语进行表达。由此看来,此次调查与这 一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四分析与讨论
(一)讨论
研究发现,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在使用交际策略上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由此可知,汉 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频率及类型的主要因素。但经过调查分析得知,学 习者个人因素对于交际策略的使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减缩策略,又叫回避策略,包括形式减缩和功能减缩。在交际中主要表现为音位、词 法、句法和词汇的减缩和言语、情态和命题等方面的减缩。它是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学习 者不知不觉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在调查中发现,汉语水平低的留学生更多地使用减缩策略。
2、成就策略,也叫求成策略等,包括目的语策略、母语策略、合作策略、非语言策略、 检索策略。指学习者在交际时会运用包括以母语为基础的语码转换、外语化、直译,以目的 语为基础的替代、描述、造词、重组等策略,或者是使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有时也会直 接求助于交谈者或间接查询字词典等方法。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下 面就分别讨论留学生运用以上策略的情况:
(1)目的语策略,很显然这是学习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使用的策略类型,无疑 这也是比较积极的交际策略类型。但事实上,经调查发现,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基本上不会使 用,而中级水平的学习者会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在交际中会运用同义词替换、解释等方法完 成交际任务。 Tarone (1977) 、 Ellis (1983) 等人的实验表明,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 增加成就策略的使用; Bialystok (1983) 发现:目的语程度高的学习者更多地利用以目标语为 基础的交际策略。在对新疆大学汉语专业 2010 届留学生调查时,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在 选择调查问卷类型时会积极地选择汉语版调查问卷,并且很自信。由此也可发现,水平较高 的留学生会有意识地拒绝用非目的语进行交流,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2)母语策略,也叫做非合作策略。在调查中发现,留学生很少会采用直译的办法,如 果运用也是交谈对象会说自己的母语或者本国的通用语。大多数留学生会先用母语思维再用 汉语表达出来,这在他们看来是屡试不爽的交流方式。但此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即由于 学习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隐藏在其后的文化都具有较大的 差异,也就会导致表达的形式与汉语不一致,当留学生意识到时又不得不采取另一种策略去 补充。
(3)合作策略,分为直接和间接策略。经研究发现,在现实的交际中交谈者不会直接询 问对方那个不会的词怎么说,因为本来就不会表达,他们会求助于词典或写汉字,对于性格 较内向者更是如此,他们可能会转移话题。但当语言水平逐渐提高后,留学生会使用目的语 间接地引导对方想到或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总的来说合作策略是留学生比较常用的策 略类型。
(4)非语言策略,这在初学语言时运用得较多,在我们看来这是学习者不得已而为之的 策略,它有助于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但用多了也会让学习者产生依赖心理,对于汉语水平的 提高帮助甚微。可事实上,在一些中高级留学生那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乐于使用这一策略, 而且我们发现,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活泼,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很强,也很生动。所以,笔者认为, 使用手势在内的非言语行为的策略与语言水平之间可能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很可能与学生 的性格和表达习惯有较大的关系。
(5)检索策略,在调查中发现,留学生运用的频率不高,有些学习者认为说话时总是出 现停顿,是对汉语水平低这一缺陷的暴露,或是不自信的表现,比较影响交际时的气氛。当 然,如果交际者无法找到最恰当的词时,他们多会使用交际套语。但他们却缺少此种交际技 巧应有的意识。我们根据这些套语的交际功能可以给它们分为:打招呼、自我介绍、介绍他 人、告别、请求对方重复、道歉与接受道歉、感谢与答谢、赞扬与祝贺、提供帮助等等许多 类型。这些交际套语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如果学生能琅琅上口,并学以致用, 就会给交际对方留下礼貌、从容、流利的印象。因此,针对留学生对这一策略意识的缺乏,我 们汉语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套语使用的强化训练。
(二)研究结果
戴炜栋、束定芳(1994)指出,语言使用者要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达到其交际的目的, 除了需要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策略知 识。交际策略作为策略知识的一种,在交际遇到障碍时,是能够促使交际进行的一种有效方 式。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种能够促进交际顺利进行的交际策略却和其他的策略知识一样, 在日常没有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文 化知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渐渐地融入了语言教学,但是策略知识由于研究范围的局 限性等原因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通过对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从总体上说,来自中亚与俄罗斯的汉语 学习者交际策略使用频率均不高,其中,减缩策略的使用频度均高于成就策略的使用频度。 成就策略的使用频度更低,这种现象使得交际策略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但在调 查问卷的交际策略观念的自测题中,经数据整理后得知,大部分学习者认为交际策略的使用 可以增加语言的输入、保持交际渠道的顺畅或者增加学习者的信心,这些都有助于汉语的学 习,尤其是成就策略的使用可以扩充语言手段,促进汉语的学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留学 生对交际策略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至于交际策略在现实交际中 的恰当运用就更加无从谈起了。这说明,只靠留学生自我的认识很难对交际策略有一个理性 客观的把握。综上,本研究认为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交际策略意识和策略知识 的培训。
(三)教学建议
首先,应提高汉语学习者交际策略意识和交际策略使用的意识。交际策略意识和交际策 略使用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什么是交际 策略”这个问题一头雾水,因此,培训者首先应该从“什么是交际策略"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入手,形象生动地把交际策略的意识灌输给学习者。
其次,本研究认为交际策略意识的培训可以与教材结合起来,一般教材中对话形式的课 文交际指向性较强,可以在教授此类课文的时候引入交际策略的概念。同时,可以采用录音、 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形式组织学习者共同分析其他学习者在完成交际任务中使用的策略,这种 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理解。在了解了什么是交际策略 的基础上,培训者应该加强学习者交际策略使用意识的培训。尤其是对初级汉语水平者,交 际策略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顺畅的交际渠道,增加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信心,并且可以有 效地增加语言输入,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汉语知识。本研究认为交际策略使用意识的培训同 样可以与教材结合起来,培训者为学习者提供与教材中对话课文主题相似的真实场景,组织 学习者使用特定的交际策略完成交际任务。
最后,来华的汉语学习者有着天然的语言环境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学习优势 来强化交际策略的培训。本研究认为:(1)教师强化学习者更加适合目的语环境的策略意识, 比如合作策略中的求助于教师或者朋友意识、目的语策略中的转述、近似表达意识等,当学 习者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中遇到交际障碍时有的放矢地练习交际策略的使用,从而将交际维持 下去;(2)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完成指定的交际任务,例如,在买东西的时候与中国人讨价 还价或者与中国朋友共同探讨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在交际的过程中进行录音或者录像,之后, 培训者和学习者一起分析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
(四)结语
仅仅研究交际策略本身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有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 使学习者意识从感性认识的直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自觉,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际策略的 作用。教师要通过重点分析学习者的内因(个体因素)和外因(外部环境)的差异来选择教 授的策略类型。这也有助于从学习者的个性出发引导其使用合适的策略类型。毕竟交际策略 对于学习语言来讲只是一种技巧,适度地借助它有益于会话的顺利进行,反之,滥用可能就 会适得其反,我们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那么对于汉语教师而 言,此项教学要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王立非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期。125-126页.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 Eds. C. Farech, G. Kasper . L.: Longman, 1983. 260 p.
Материал поступил в редколлегию 10.01.2015
Ли Пу 1, Дай Линлин 2
-
1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иньцзя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Шэнлилу , 14 , Урумчи , 830046 , КНР
-
2 Институт литературы Ухань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Лоцзяшань , Ухань , 430072 , КНР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СТРАТЕГИЯ ПРИ ИЗУЧЕНИИ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СТУДЕНТАМИ ИЗ РОССИИ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Li Pu 1, Dai Lingling 2
-
1 Institute of Languages of Xinjiang University
14 Shenglilu , Ulumuqi , 830046 , Xinjiang , PRC
-
2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of Wuhan University Lojiashan , Wuhan , 430072 , Hubei. PRC
-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WHO STUDYING CHINESE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who studying Chinese
- 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期。125126页
-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 Eds. C. Farech, G. Kasper.L.: Longman, 1983. 260 p